綠亨話題
請關注公司 |
發布日期:2012-03-20 |
劉鐵斌 博士 最近中央電視臺播出一個新的系列節目《公司的力量》。這個節目由《大國崛起》原班人馬用兩年時間,分別赴美、日、英、法、德、意、印和中國等八個國家,采訪了5位諾貝爾獎得主,100多位經濟學教授,50多位世界級公司老板,得出了一系列關于公司起源、發展及其作用的觀點。節目播出后在國內引起強烈反響,使中國人開始思考市場經濟及其公司的巨大力量。因為以往我們都不重視甚至不承認公司的力量。這里我簡述其中的一些觀點,或許會引起你的共鳴甚至震撼。 1、在過去的幾個世紀里,公司改寫了人與人之間相處的秩序,國與國之間競爭的規則。一次國事訪問,同時也是一次商務談判,總統身后的顯赫人物不再是大將軍而是大老板,一個國家元首出訪歸來如果不帶回訂單,那就是一次失敗的出訪。 2、公司是一種組織,一種制度,一種文化,公司是一種生存方式也是一種生活方式。一個國家離不開公司,因為公司創造了世界經濟總量的90%,我們大多數人都離不開公司,因為世界上81%的人在公司工作。不在公司工作的人大多也在做公司的管理和服務工作。沒有公司,就像沒有空氣一樣。 3、推動人類進步的仍然是公司。研究表明,在近代改變人類生活的160個科技發明中如蒸汽機、電報、電話、計算機等,80%以上都是由公司完成的。70%的專利和2/3的研究經費都出自公司。 4、公司與國家同樣重要。全球100個最大經濟體中51個是公司,49個是國家。世界上有161個國家的財政收入比不上沃爾瑪公司的收入。全球前十名大公司的銷售總額超過世界上后100位國家的國內生產總值。以至于開始有人擔心,總有一天,公司會收購國家。 5、公司有時比國家還厲害。荷蘭曾是世界上第一個上市公司的發源地,以公司立國世界聞名。荷蘭的西印度公司用相當于價值24美元的物品從印第安人手上換到了曼哈頓島,取名為“新阿姆斯特丹”,這就是今天的紐約。1757年,英國東印度公司的3000名雇傭軍擊潰了由2萬騎兵、5萬步兵組成的印度軍隊,從此開始了由一個公司征服一個古老帝國的歷史。在鼎盛時期,英國東印度公司有30萬人的武裝,這個數字是英國皇家軍隊的2倍。 6、公司原本沒有好壞之分,就像人生下來無好壞之分一樣。首先公司是市場經濟的產物,他在隨市場的波動而波動;它還是公司領導人實現夢想的平臺,領導人的意志往往對公司的發展影響巨大。偉大的科學家牛頓曾買過股票,一次損失了2萬英鎊,相當于他當時10年的薪水,他也安然接受。 7、人類天生就是生意人。亞當·斯密說過:“交易可能是人的本性之一,它的歷史可能和語言一樣古老。”有交易就會有市場,就會產生競爭,而股份制公司的誕生,使人與人之間的合作成為可能,它聚集起多個生命個體的能量,將其變成超出個人的經濟法人。從而使在市場中更富有競爭力。 8、公司是人的一種選擇。一個人不能選擇他的父母,也不能選擇他的祖國,但他可以選擇參與或組建一個公司。美國第三十任總統柯立芝說過:“建一座工廠就是蓋一座教堂,在工廠干活就是在那里做禮拜”。 9、公司是一個人實現理想抱負的最佳平臺。美國《福布斯》雜志評選出2009年全球最有權力的人物排行榜,其中前十名中有五名來自于公司。在對財力、影響力、權力進行綜合考量后,他們的名字與國家首腦、宗教領袖列在一起。 10、真正的公司是那些從來未獲得過特許,可以自由注冊的公司。歷史上英國、荷蘭的東印度公司由于缺乏市場機制和競爭機制,變得日漸腐敗,他們的職員除了年薪以外,還有相當一部分灰色收入。1813年,英國東印度公司的貿易壟斷權在全國的市場經濟發展中被廢除,兩年后,威靈頓公爵在滑鐵盧擊敗了拿破侖。這一輪的英、法較量有人評價道:戰爭的勝利是市場經濟的勝利。由于英國較早的進行了市場經濟和工業革命,變得更加有力量。 11、《常識》在美國獨立戰爭期間,影響力僅次于《圣經》,其中一段話被美國《企業家》雜志引為企業家誓言。“我是不會選擇做一個普通人的,如果我能夠做到的話,我有權成為一個不尋常的人。我不希望在國家的照顧下成為一名有保障的國民,那將被人瞧不起而使我感到痛苦不堪。我要做有意義的冒險,我要夢想,我要創造,我也要成功。”100多年來,滄海桑田,物是人非,但雜志上的這段話在激勵一代又一代的企業家走向成功。 12、本杰明-富蘭克林,大家都知道他是個科學家、發明家,還知道他曾是《獨立宣言》的起草人。但在美國,真正讓富蘭克林家喻戶曉的是他的一本小書《窮人查理德年鑒》。在這本書中,他很少提及上帝和宗教,他一直在談論財富以及如何獲得財富。“君子不言利”,在古代曾是令人贊揚的社會美德,但富蘭克林卻告訴大家“掙錢不是貪婪,也不是為了謀生,而是使命,是精神,是為了最大限度的使人生絢麗多彩,掙錢是改變個人命運最好的途徑”。 13、先有洛克菲勒再有百萬富翁。在英語中,洛克菲勒是百萬富翁的代名詞。這個移民的兒子,很小就與母親一道承擔起養家糊口的重擔。但他從不抱怨命運的不公,也不抱怨自己的雇主,他在給兒子的信中說:工作是一種態度,它決定了我們快樂與否。在他的煉油廠,提煉一加侖石油的成本被計算到千分之一美分,每加侖的價格從88美分降到5美分后,公司還有盈利。洛克菲勒活了98歲,為美國樹立了一個個人奮斗的楷模。 14、卡內基是美國人心目中的另一位財富英雄。他生前幾乎將全部財富捐獻給了社會,足可以與死后設立諾貝爾獎金相媲美。他由于家庭貧困,小時候沒上什么學,但他堅信,承認貧窮不是可恥的事,不努力克服貧窮才是墮落。他曾為一美元的周薪,一周工作6天,每天工作12小時。33歲時,卡內基年薪達到五萬美元,并擁有40萬美元的鐵路證劵。他開始大辦鋼鐵,在不到20年的時間里,卡內基將每噸鋼鐵的價格從100美元降到12美元,成為名符其實的鋼鐵大王和世界首富。 15、美國發展離不開汽車,而汽車的發展不能不說一下福特。這個在世界上第一個使用流水線大量生產汽車的人,對美國以至世界的企業管理產生了巨大的影響。1914年的一天,福特汽車公司宣布,將把工人每天的工作時間縮短為8小時,同時每天工資提高一倍,福特公司一年將為此多付出1000萬美元,而當時公司的利潤也只有1000萬美元。結果,當年的利潤增長了三倍。 16、人們總想公司無限大和公司萬年長。專家們建議,所有權和經營權分離,顯然是更為理性的選擇。一個開創了公司的人,能為它做的最重要的事情,也許就是在適當的時候離開。關于接班人,通用汽車公司總裁斯隆退休時,坦然承認,他的繼承人不是他想要的人,但是他無法反對,他堅信,“別讓現任者指定繼承人,否則你得到的將只是一個二等復制品”。 我想要告訴你的還有很多,請你看看這個片子吧!在網上可以下載,還可以買書讀一下,定會有收獲。因為在當今社會,一個不關心公司的人將無法生存,不關心自己公司的人也不會有好的生存。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