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只有90歲,老子有的是時間。”
說這話的是諾貝爾化學獎得主,97歲的“Good Enough”老爺爺,約翰·古迪納夫(John Goodenough)。從小患有閱讀障礙癥,成長家庭并不和睦,大學歷經二戰,大學畢業后當過空軍,30歲拿下博士學位,年過半百才正式研究電池材料。54歲失業,58歲發明鈷酸鋰電池改變世界,64歲不想退休選擇跳槽,75歲以磷酸鐵鋰電池再度改變世界,90歲以后開始研究全固態電池。97歲高齡,依舊每周上班5天,仍舊有新研究成果問世。
1976年,古迪納夫54歲,本來在實驗室待了20年的他,突然得知項目經費被砍了,年過半百面臨失業危險的他不得不趕緊找下家,好在憑借之前優秀的工作經歷,他來到了牛津大學。就這樣,一個物理學博士成為牛津大學無機化學實驗室的主任,正式開始研究之后讓他獲得諾貝爾獎的鋰電池方向。上世紀70年代末,電子產品剛剛開始流行,電子表、隨身聽開始走進人們的日常生活,但當時的鋰電池有一個致命的缺點:特別容易爆炸!因為鋰電池中的金屬鋰在空氣中非常不穩定,很容易自燃;并且在充放電的過程中,鋰會快速產生一種叫枝晶的東西,很容易造成電池短路。古迪納夫的研究就是為了解決這個問題,57歲,他和其他兩名科學家一起發現了鈷酸鋰這種物質,讓鋰電池的性質變得穩定多了,使鋰電池的擴大使用變成了可能。但牛津大學當時甚至都不愿意幫他申請專利,后來這個專利被索尼買走,并成功實現了商業化,而古迪納夫直到現在都沒有從價值350億的鋰電池市場中賺到一分錢。后來接受采訪時,他只是淡定地說:“反正我做這個的時候也不知道它會這么值錢,我只知道這就是我應該去做的事。”
57歲,在中國對很多人來說可能正是退休養老含飴弄孫的年齡,但古迪納夫沒有停步。“我不想退休等死,我想努力奮斗,我相信我們正在做的事情是非常重要的。”因為牛津大學有65歲強制退休的傳統,64歲那年,不服輸的古迪納夫老爺子打擦邊球跳槽到得克薩斯州繼續進行研究。1997年,75歲,古迪納夫發現了磷酸鐵鋰正極材料,這種材料比之前的鈷酸鋰更便宜也更安全,這項發明催生了“可攜帶便攜電子設備”的誕生。可以說,我們現在能用上智能手機、平板電腦、筆記本電腦,其中都有老爺子的功勞。
2012年,90歲,古迪納夫開始把研究方向轉向全固態電池,2017年,95歲,有人問他沒有拿到諾獎會不會遺憾,他說:“無所謂,我已經goodenough(足夠好了)。”97歲的某一天,他接到一個電話:“恭喜你,你獲得了諾貝爾化學獎!”但獲諾獎對老爺子來說不是終點,97歲的他還是每天去實驗室,因為他下一步要解決的問題是希望能研制出一種能儲存太陽能和風能的超級電池,這樣就能讓電動汽車和內燃機汽車真正匹敵。“我想讓汽車尾氣從全世界的高速公路上消失。我希望死前能看到這一天,我今年96歲,還有時間。”古迪納夫接受采訪時曾這樣說。
我們有些人就像是烏龜,走得慢,一路掙扎,到了而立之年還找不到出路,但烏龜知道,他必須走下去。做一只爬的最久的烏龜,保持學習,保持好奇,即使慢一點,遇到一點困難,只要最后能到達終點,又有什么關系呢。畢竟人生沒有白走的路,每一步都算數。相比老爺爺的硬核人生,我們有什么理由輕言放棄?
(本欄目為劉鐵斌博士根據網絡文字改編)
|